-
流通环节链条较长,大概四五环,其中次终端的毛利空间比较大; -
毛利非常稳定。即使养猪场亏钱,流通环节不亏钱; -
猪肉制成品增速快、毛利高。


-
第一个职能是运输。运输这个事情比较讲究,因为猪比较容易死,每天拉一次猪大约挣几千元,死一头基本就白拉了。比如,夏天要给猪降温,需要喷水;收猪时,猪过磅时,赶猪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就容易出问题;运输过程中的颠簸,也容易导致死亡(运输过程中,陌生的猪在一起比较紧张,有时候容易打架,这也会导致猪的死亡,所以一般最好是熟悉的猪在一起,把陌生的猪隔开);还有就是掉膘,猪的运输最好不要超过 200 公里,200 公里以内,猪掉的膘是比较稳定的,主要是在前几公里把粪便、尿液排出,后面的体重就不怎么减了,大约是5 斤。

-
第二个职能是辨别猪品。猪贩子跟养猪场定价时是一批猪统一定价,不按头来算。但是它跟下游屠宰场定的话,屠宰场会按瘦肉率分级,瘦肉率具体来讲按猪背上的膘的厚度来衡量,猪背的膘越薄,瘦肉率一般就越高,瘦肉率越高价格就越高,瘦肉率一级猪比二级猪的价格要高。在屠宰场可以测瘦肉率,但在收猪现场没法测,所以这需要看猪贩的眼力。此外,也需要防止养猪场提前喂饲料、注水,这样的话会导致猪虚重。
-
第三是其他服务。猪在长途运输过程中是需要检疫证的。从辽宁来到北京,每过一个地方都需要查检疫证,没有检疫证的一律不准过关。
猪贩子承担的职能比较丰富,也相对比较透明化。互联网在其中改造的空间并不大。




整个流通环节的利润主要集中在次终端。而且,次终端是相对比较分散的,无论是二批还是三批,里面可优化的空间比较大。


与蔬菜水果(200-300% 的加价)相比,整个猪肉的流通环节相对高效,相对有改进空间的是次终端。 在未来的 5-10 年内,随着规模化的推进,中国的猪肉价格波动,会大幅下降。 猪肉制品里,符合消费升级趋势的新品类是有机会的。

-
上游和中游。育种是比较关键的环节。养殖也可能有机会,因为目前中国这个趋势正好是美国 1980-1990 年代所发生的(淘汰小猪场,猪场合并),如果有稳定、具有良好扩张性的轻模式,能够抵抗猪周期,这个环节可能有很大机会。上游、中游,尤其需要注意政策动态。
-
下游流通环节。从环节看,次终端的整合有机会,因为它的分散格局和毛利分布,提供了整合的空间和机会;从品类看,偏标品和耐储存品能够更快起来。从渠道看,To B 比 To C 更有机会。
-
下游加工环节。这里更值得关注的是新品类,我们比较看好符合消费升级的产品和有自己稳定供应链的创业公司。
近期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