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-
决定品种; -
提供饲料; -
提供仔猪 / 鸡苗; -
提供药疫苗; -
终端销售,比如说温氏把仔猪 / 鸡苗给农户时,和农户定好价格,然后等猪/鸡长大时,按照定好的价格收购。


-
第一阶段是 1980 年代,大约持续 10 年,养猪场数量从 70 万变成 30 万,100 头年出栏量以下的养猪场退出市场。他们倒闭的原因很简单,80 年代美国进入一轮猪周期的下行趋势,导致了一波倒闭;政府当时又补了 “一刀”,之前政府对养猪场的补贴和养猪场的规模大小没关联。而在猪肉下行阶段时,政府只补贴大型养猪场,忽略小规模的。
-
第二个阶段从 1990 年开始,中小型养猪场成长为大型猪场。有两种方式: 1)大概从 1990 年代开始,合同生产(企业与养殖户签订协议,提前定好价格,企业负责销售)成为主流,小型猪场有动力去扩张规模,因为不用承担风险。合同生产的背后是专业化的发展,在 80 年代,从培育母猪到养小猪,再到育肥,养猪场全部都自己干。90 年代后,养猪场进行专业化分工,促进效率的提高,这帮助中小规模养猪场成为大型养猪场。 2)从 90 年代后期开始的大型企业并购。这次并购主要由 Smithfield 发起。Smithfield 原本不是养猪的,它在 1998-1999 年时开始收购第一个养猪场,花了 4-5 年时间,它通过并购成为美国第一大养猪企业。





猪肉产业链中游的养殖环节,总结下来主要有以下 3 点:
中国会重复美国 1980-1990 年代的趋势,比较快地集中化; 由于轻资产的优势,行业本身初始投资大,环保政策趋近,因此轻模式能比较快地扩张; 中美猪肉产业链下游差异大,可能会导致最终行业格局不一定是下游吃掉上游。
近期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