特点三 :高效的头部企业
经过上面的分析,我们发现中国的养猪效率跟美国相比实在是自惭形秽。但这只是中国跟美国的平均差距,具体到中国头部企业来看的话,中国最大、最好的养猪企业之一——温氏集团,其 PSY 为 23,料入比为 2.45,这两个指标则与美国并没有差得很远(数据来自公开报道)。
案例分析:农业领域的 “华为” 温氏集团
有农业领域 “华为” 之称的温氏集团是如何崛起的,为什么能做成养猪领域的头部企业?回答清楚这个问题,对分析中国养猪业的发展趋势有直接意义。
温氏的市值约为 1600 亿人民币,在中国的上市公司里排名 27,在民营上市公司里排第 3 (第一名万科 2700 亿,第二名美的 1800 亿,第三名就是温氏 1600 亿)。
温氏的营收表
这张图是温氏的营收表,温氏 40% 的业务是养鸡,60% 的业务为养猪,养猪这两年贡献了其绝大部分的收入。温氏的毛利水平在 2014 年大概为 10 %,2015 年则上升为 22 %,毛利的变化主要是市场价格的波动,因为养猪成本相对稳定。常人的理解是,猪肉价格波动会让养猪企业亏损。
这句话没错,但是只对 80% 的养猪场有效,像温氏这样的顶尖企业,对猪肉价格的周期变动有很强大的抵抗力。即使处于猪肉价格周期的底部,它的扩张速度依然非常快,可以保持近 30% 的年增速。
温氏创始人
▲ 温氏集团创始人温北英
温氏其实是以养鸡起家的。其创始人温北英,号称一代 “鸡王”,1955 年毕业于肇庆师范学院,是当时少有的大学生;转眼间,1957 年,温北英就被划为右派,之后回家务农,全身心投入到养鸡技术的钻研中;1978 年,温北英得到平反,彼时他已是当地养鸡业当之无愧的专家。温北英在 1983 年以股份制的形式联合另外 6 家农户创办了养鸡场,日后名震天下的温氏便以这样不起眼的方式成立了。养着养着周边的村民发现他们家养鸡最好,卖得价格最高,所以村民就让他代为采购鸡苗、饲料、药疫苗,结果发现即使这么干,依然养不过温氏,村民后来和温氏说,那干脆我帮你养,你来帮我卖,我按照你的方法来。于是,就自然形成了目前 “公司+农户” 的模式。
具体而言,温氏做了 5 件事情:
  • 决定品种;
  • 提供饲料;
  • 提供仔猪 / 鸡苗;
  • 提供药疫苗;
  • 终端销售,比如说温氏把仔猪 / 鸡苗给农户时,和农户定好价格,然后等猪/鸡长大时,按照定好的价格收购。
以上是温氏做的事,而农户只负责一个环节,就是肉猪/肉鸡的养殖。
▲ 养鸡的农户
温氏养猪的时间并不长,1997 年,温氏直接把养鸡的模式搬过来养猪,采用 “公司+农户” 的模式。温氏这种模式有不少人想学,但还是温氏做得最好。我们从以下两件事来看温氏模式背后的逻辑。
第一件事是股权结构,温氏只有 17% 的股份在温氏家族手中。剩余股份全部分给 6000 多名员工,所以温氏是一家全员持股公司。这个故事是不是很眼熟?对,跟华为的模式很像,所以温氏也被称为农业领域的 “华为”。
▲ 温氏 30 年前就采取了合伙人制度
更厉害的是第二件事情,温氏在养鸡/猪农户里的口碑极其好。1989 年,温氏还是帮人买原料的模式,因为流行一时的禽流感,肉鸡价格极度下滑,养鸡户亏得非常厉害。就在这时,温氏主动提出开始变为保价收购,原来是温氏帮农户买原料,现在是既帮农户买原料,同时收购农户的鸡。
这次保价收购,实质上是拿自己的钱来补贴养鸡户,温氏因此损失了很多钱。而且这种事情不止发生一次,1997 年又来了一波禽流感,彼时温氏其实可以反悔了,但还是信守承诺。2005 年 H5N1 禽流感来的时候,它甚至把养猪赚的 40 个亿都补贴到养鸡户那里去了。通过保价收购,温氏从农民那里赢来极好的口碑,彼此联系非常紧密。
此外,温氏的 “公司+农户” 模式还跟农户的投资能力相匹配。据了解,温氏的养猪场年出栏量平均规模在几千头。这意味着,每个养猪场投资额大约需要一两百万人民币,这对农户来说并非遥不可及。
所以,我们看温氏的发展过程,温氏的 “公司+农户” 模式,一方面是自己鸡/猪养得好,另一方面与企业的文化和精神有很大关系。
温氏 2000~2015 年历年资产增长图
▲ 温氏 2000~2015 年历年资产增长图
从实际的生产技术来讲,温氏的厉害之处具体而言是 3 句话:生产效率高,规模效应强,品控做得好。
第一句话,生产效率高。
据公开新闻报道,温氏的 PSY 约为 23,高出中国平均水平约 50%;料肉比是 2.45,比中国平均水平低约 10%。这一高(PSY)一低(料肉比),意义重大。两个指标的高效,折射出温氏养猪的水平和技术。
对于养猪户来说,最痛苦的是猪周期(猪周期是一种经济现象,每三到四年猪肉价格会经历一次大幅涨跌),一旦猪肉价格暴跌,轻则巨亏、重则破产。2013年、2014 年的猪肉价格低迷,导致了一大批养猪场退出市场。然而,温氏却没有这个问题,主要原因就是他的高 PSY 和低料肉比。
按照 2015 年的情况,一公斤猪肉的成本是 12 元,而猪周期最低点的生猪价格大约是 11 元/公斤(2014年)。只要做到比 11 元还低的成本,就能安全度过猪周期的低谷。根据上面的计算,温氏的成本比平均水平能够低 10% 以上,这样大约就是 10.5 元/公斤,这保证了温氏能够完整穿越猪周期。
第二句话,规模效应强。
2015年,温氏的年出栏量达到 1535 万头,消耗的饲料和药品是非常惊人的。打个比方,如果按照 50 元/头的药品费用算,那么温氏在药疫苗上的支出约是 8 个亿,如果按 30% 的毛利水平算大约是 2.5 亿元;这个利润水平超过了不少上市公司,包括比较大的兽药上市公司——普莱柯去年的年营收不到 5 个亿。
换句话说,温氏一项原料的采购完全足以养活一家上市公司。可以想象,这种规模的采购额拥有多么强大的议价能力。事实上,我们发现温氏的药疫苗的成本是很多养猪场的一半。
第三句话,品控做得好。
很多人可能会质疑 “公司+农户” 模式对养猪过程的掌控。温氏对品质的控制主要通过三个方法实现的。
1)五统一。上游的品种、防疫、进苗、用料和下游的销售全部由温氏来做。农户只做从小猪仔长到成年这一段的养殖。
2)温氏会对农户进行服务。一定区域内的养猪农户会有专门的温氏员工进行服务,来看猪是否健康、养殖过程是否达标;等到收购时,还会进行检测,如果某些指标不达标,会进行打折收购;所以,养殖户积极性比较高。
3)收购价高且稳定。与温氏合作,会比较有保障,不用承担猪周期的风险,所以养殖户很有动力去遵守温氏的规定,不会轻易违约。比如,在猪价比较低的时候,如果自己养猪,可能每头要亏 100 元,2000 头就是 20 万,对于养殖户来说损失惨重。所以,养殖户不会为了市场价格高而跟温氏违约。
这里顺便插播一句,近 20 多年来,养猪行业上市公司的老大一般都是大学毕业生,除了温氏的温北英,牧原的董事长秦英林也是大学毕业去养猪。身边的人一开始都不理解,但是现在牧原又 30 亿的营收、250 多亿市值,秦英林也成为河南省首富。还有一个人叫陈生,他是北大的猪肉才子,2008 年进入猪肉产业,目前他的新三板上市公司有 100 亿的市值。
回顾美国养猪业发展历程
讲完了中国养猪行业的现状,我们来看一下美国养猪行业的发展历程。
21
▲ 美国猪场规模进程:1980-2000 年
美国养猪行业的规模化进程主要分两个阶段:
  • 第一阶段是 1980 年代,大约持续 10 年,养猪场数量从 70 万变成 30 万,100 头年出栏量以下的养猪场退出市场。他们倒闭的原因很简单,80 年代美国进入一轮猪周期的下行趋势,导致了一波倒闭;政府当时又补了 “一刀”,之前政府对养猪场的补贴和养猪场的规模大小没关联。而在猪肉下行阶段时,政府只补贴大型养猪场,忽略小规模的。
  • 第二个阶段从 1990 年开始,中小型养猪场成长为大型猪场。有两种方式:
    1)大概从 1990 年代开始,合同生产(企业与养殖户签订协议,提前定好价格,企业负责销售)成为主流,小型猪场有动力去扩张规模,因为不用承担风险。合同生产的背后是专业化的发展,在 80 年代,从培育母猪到养小猪,再到育肥,养猪场全部都自己干。90 年代后,养猪场进行专业化分工,促进效率的提高,这帮助中小规模养猪场成为大型养猪场。
    2)从 90 年代后期开始的大型企业并购。这次并购主要由 Smithfield 发起。Smithfield 原本不是养猪的,它在 1998-1999 年时开始收购第一个养猪场,花了 4-5 年时间,它通过并购成为美国第一大养猪企业。
SmithField 农场
▲ SmithField 农场入口
为什么大型企业并购是从 90 年代后期开始,而不是其他年代,比如 80 年代开始呢?
这跟美国的养猪市场格局有关。美国跟中国不一样,美国的猪肉养殖市场规模大概是 500 亿美金,其中 370 亿美金是肉制品,130 亿美金是生猪,所以肉制品下游对上游有绝对的话语权。中国是倒过来的,中国的市场规模是 1.4 万亿,其中 1.2 万亿是生猪,2 千亿是肉制品,如培根。所以美国先完成了下游的集中,由 Smithfield 完成。
这就回答了为什么是 90 年代开始收购这个问题,因为 Smithfield 从 1980 年开始花了 15 年左右的时间横向收购(下游的同行业整合),从美国中部,到东北、东南、西北、西南,它全部收购一圈,成为美国最大的猪肉下游企业,然后再回来收购上游。
当时美国也有上游往下游做的,如饲料企业做养殖场,但是最后都被 Smithfield 收购了。逻辑是下游 370 亿美金市场,肯定能啃上游 130 亿美金的市场,中国肉制品市场 2000 亿人民币,现在还无法吃下上游企业。所以中国如果顺着这个变化,应该是下游去啃上游,也就是说养猪的去做猪肉制品。 
Smithfield 能够扩起来,另外一个原因是下游市场格局的变化。如 Sysco 这种企业的崛起。 Sysco 提供的食材占到美国餐厅的 20% 以上,它的快速扩张始于 1980 年代,当时市场份额是 3%,2000 年上升到 15%,所以 Sysco 高速发展,也是在这 20 年。
我们发现这两个企业的扩张步伐惊人地吻合,这个逻辑很容易理解,只有下游的消化能力变强,上游的供应企业才有空间放手扩张。
Sysco 是美国最大的食材供应链企业,为美国 42.5 万家餐厅提供食材
▲ Sysco 是美国最大的食材供应链企业,为美国 42.5 万家餐厅提供食材
中国养猪业的未来趋势
历史不会重复,但往往压着同样的韵脚。美国的今天为我们分析中国的明天提供了借鉴。谈到中国养猪业的未来趋势,我们主要谈两个问题:第一是规模化趋势,第二是两种经营模式的潜力对比。
(一)规模化问题:我们对 5-10 年行业格局变化的思考
美国养猪业的规模化大概花了 20 年时间,从 1980 年到 2000 年。在此之前,美国也和中国一样呈现散户化、市场混乱的格局。1980 年大概是 70 万养猪场,到 2000 年仅剩 7-8  万,减少了 90%。
中国养猪业目前的形势跟美国 80 年代非常像。按照 2011 年的数据,中国出栏量 50 头以下猪场的变化,大概一年减少几百万家,但中国整体减少的出栏量并不多,大概几百万头。真正减少的发生在 500 头以上出栏量的养猪场。这个拐点发生在 2013 年。
中国 50-500 头规模的养猪场数量变化
▲ 中国 50-500 头规模的养猪场数量变化(数据来源:中国畜牧业统计年鉴)
拐点年 2013 发生的第一件事是猪肉价格的暴跌,一直跌到 2014 年。2015 年政府 “撒了一把盐”,颁布了《水十条》,出于环保考虑,对养猪区域进行特别限定。国家今年还出台了养猪的五年规划,把整个长江流域设立为 “限制发展区”,也就是说这些地域养猪场的规模不可以再扩张了,珠三角、长三角,京津冀,这三个地区也不能扩张了。
可以扩张的是哪些地方呢?西南和东北(Tips:如果你现在想养猪,可以去这些地方。)在禁养区,政策执行地非常严格,结果是 10 个省因为《水十条》减少了 2000 万头出栏量。但实际上减少的主要是中小规模的养猪场,因为大规模养猪场有能力解决猪的粪便问题,环保问题处理得相对较好。
水十条对出栏的影响
▲ 媒体在报道水十条时,纷纷使用 “史上最严” 等字眼
在我们看来,整个市场养猪场的数量在减小,规模在减小。另外一端大型集团在这几年中大跃进,年出栏 500 头以上的养猪场的数量仍在增加。温氏、牧原等头部企业都是以 30% 的速度保持出栏量的增长。
中国 500 头以上规模养猪场数量变化
▲ 中国 500 头以上规模养猪场数量变化(数据来源:中国畜牧业统计年鉴)
(二)“自营” vs “公司+农户”:哪种模式会胜出 
除了上文提到的温氏的 “公司+农户” 模式外,还有一种典型模式就是自营,这种模式以河南牧原为代表。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生产规模。牧原 1992 年开始养猪,去年的出栏量是 190 万头;温氏 1997 年开始养猪,年出栏量达到 1535 万头。二者的净利相近,约为 16%。所以我们推测,“公司+农户” 模式在可预见的未来,扩张会更快。但是,自营模式在品控方面,拥有更大的优势。
谈一谈互联网+猪肉
这两年新出来的 “互联网+猪肉” 企业,主要做了两件事。
第一件事,把头部企业做的养猪场管理软件做成 SasS。这里头有饲料背景的创业公司,也有传统猪场管理软件转型 SaaS,还有互联网背景跨界进入的创业公司。管理软件目前解决的主要是猪场信息化问题,对于猪场效率提升有一定的帮助,尤其是大型猪场。但是管理软件也有一定局限性,对于猪肉生产效率的提升帮助有限。
第二件事,做农资和生猪电商,比如饲料、药疫苗、猪仔、猪场设备。这些相对其他电商来讲,不太容易做。原因是,第一,用户分散,与消费品电商主要面向城市人群相比,猪场都在郊区;第二,服务属性强,猪场购买饲料、药疫苗,猪贩子运猪,不仅仅是购买这么简单,往往还要附加上咨询和赊账服务;第三,毛利相对低,和消费品相比,农资生产资料价格相对透明、流通环节毛利空间小;第四,物流成本高,饲料是比较重但客单价也不太高的产品。
峰瑞观点(freesvc)
猪肉产业链中游的养殖环节,总结下来主要有以下 3 点:
  • 中国会重复美国 1980-1990 年代的趋势,比较快地集中化;
  • 由于轻资产的优势,行业本身初始投资大,环保政策趋近,因此轻模式能比较快地扩张;
  • 中美猪肉产业链下游差异大,可能会导致最终行业格局不一定是下游吃掉上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