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-
集中度。中国最大的 3 家养猪企业分别是温氏、牧原、雏鹰。这三家都是上市公司,其中温氏最大,温氏去年的生猪出栏量是 1535 万头,它的市值约 1600 亿人民币(2016 年 10 月);第二是牧原,其 2015 年年出栏量约为 190 万头,是温氏的 1/8,牧原去年的营收大概是 30 亿人民币;排在第三名的雏鹰更小一点,去年的生猪销量大约是 140 万头(出栏量是 172.35 万头)。也就是说 3 家头部养猪企业年出栏量总和不到 2000 万头,占中国去年生猪出栏量总量 7 亿头的不到 3%。
-
数量。2014 年整个中国养猪场(包括大型养猪场和零散养猪农户)的数量约为 5000 万家,其中年出栏 50 头以下的占 96%,约为 4800 万家。而年出栏规模在 500 头以上的,仅有 26 万家,占整个产业的 0.5%。 美国养猪场的数量最近这 10 年基本没大的变化,稳定在 7 万家左右。其中存栏 500 头(可以视为年出栏量 800-900 头)以上的占比 25%,即两万家。与中国相比,美国规模比较大的养猪场占比相对高。
-
规模化程度。以年出栏量计算的话,50 头以下、50-500 头之间的养猪场在 2015 年贡献的出栏量都为 30%,也就是说 2 亿多头;500 头以上规模的养猪场大约占 40%。对比美国来看的话,美国 2015 年年出栏量千头以上的养猪场占 98%,是一个高度规模化的市场 。
-
PSY(pigs per sow per year),即每头能繁殖的母猪每年可以提供的断奶仔猪的数量。中国的 PSY 约为 15,也就是说一头母猪大概一年可以提生产 15 头活下来的小猪。美国的 PSY 大概是 25,是中国的 1.7 倍。 -
料肉比,即几斤饲料能产一斤猪肉。我们知道,人要吃饭,猪要吃饲料,猪肉说白了是饲料变的。


-
母猪一年能产几窝小猪,主要取决于产仔的时间间隔。因为目前母猪怀孕的时间是比较固定的,产崽的间隔时间主要由断奶日龄和配种成功率决定。断奶日龄指的是哺乳期长短,断奶日龄越短,母猪产窝数就会越多;配种成功率是跟品种和授精方式有关的。猪的人工授精成功率远高于自然授精,目前中国的猪 80%-90% 都是人工受精的,在这方面中美差距不大。中美的差别主要在于选种。
-
每窝的存活仔猪数量,主要取决于产仔数和仔猪的死亡率。其中产仔数由选种,即母猪的生产能力决定;仔猪的死亡率主要由环境决定。仔猪死亡的主要原因,其实并不是看护不好,而是挤压,如果母猪奶水不足,哺乳能力不强,小猪不够强壮,则很容易在哺乳时被母猪压死(心疼……)。在美国 ,100 头死掉的猪里,大概有 55 头是被挤压而死。中国的 PSY 约为 15,也就是说一头母猪大概一年可以提供 15 头活下来的小猪。美国的 PSY 大概是 25,是中国的 1.7 倍。
总结来说,控制 PSY 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:
数据支撑(断奶日龄主要是由数据系统来核算哪个日龄是最佳的) 选种 管理

因此,我们可以认为,优秀的养猪场与较差的养猪场的主要差距在于选种,而不是数据和管理(虽然也有影响)。这个结论对我们后面的进一步思考是有意义的。
-
品种。这也是最重要的因素。举个例子,三元猪(上文提到的综合各品种优势的三系杂交猪 “杜长大”)和本地猪(中国猪种同美国猪种杂交产的纯本地品种)的料肉比相比,三元猪大概是 3:1;笔者询问了一个养猪场老板,本地猪的料肉比大约是 4:1。所以我们可以看到,这个差距几乎决定了以后所耗费的饲料成本。
-
饲料。饲料本身大同小异,且饲料都可以从专业厂商处购买,所以由饲料带来的竞争差距较小,对料肉比也没有很大的改进可能。 -
环境。比如,氨气对猪的生长有比较大的影响;再比如,猪对温度比较敏感,尤其怕热。猪在运输过程中的死亡,大部分是热的。说句题外话,咱们平时吃的猪肉,活猪都是趁着凉爽深夜到达城区的。
近期评论